特制黄金叶8号 1169茶叶价格

各位老铁们好,相信很多人对特制黄金叶8号都不是特别的了解,因此呢,今天就来为大家分享下关于特制黄金叶8号以及1169茶叶价格的问题知识,还望可以帮助大家,解决大家的一些困惑,下面一起来看看吧!

本文目录

  • 茶文化词句
  • 是买茶叶好还是茶膏好
  • 关于荆溪云片茶叶
  • 中国茶叶的发展历史
  • 一、茶文化词句

    1、山僧后檐茶数从,春来映竹抽新茸。宛然为客振衣起,自傍芳丛摘鹰嘴。

    2、忙里偷闲,且和一杯茶去,苦中作乐,再倒一碗酒来。

    4、烟自抽,茶自酌,说长说短自由天。

    5、见月连宵坐。闻风尽日眠。室香罗药气。笼暖焙茶烟。

    6、泉香好解相如渴,火红闲评坡老诗。

    7、侬家真个去。公定随侬否。着处是莲花。无心变杨柳。

    8、淡中有味茶偏好,清茗一杯情更真。

    9、时看蟹目溅,乍见鱼鳞起。声疑松带雨,饽恐生烟翠。

    10、小鼎煎茶面曲池。白须道士竹间棋。何人书破蒲葵扇。记着南塘移树时。

    二、是买茶叶好还是茶膏好

    这个是看个人选择哦,我给你介绍一下传统茶和茶膏的区别

    1、普洱茶膏 VS传统普洱茶形态上的区别

    普洱茶膏:普洱茶膏的形态只有块状和晶体两种

    传统普洱茶:传统普洱茶分散茶、饼茶、砖茶、沱茶四种形态。

    2、普洱茶膏 VS传统普洱茶工艺上的区别

    普洱茶膏:最早时期的茶膏由茶汁与纤维物分离,茶汁凝结成膏

    茶清朝云南普洱茶膏进贡朝廷,深受皇族喜爱,为了日常享用,普洱茶膏被引进御茶房,并将原有“大锅熬制”茶膏的方法精良改进,整合成为宫廷秘制御茶。

    贡润祥作为现今茶膏行业领袖企业,在沿袭清代御茶房制膏 186道古法工艺上,依托强大科研团队探得“常温仿生浸提”、“小分子纳米筛技术”、“分子团切割技术”、“茶膏留香工艺”等先进科技技术,使得普洱茶膏在制作过程中,剔除原茶中的重金属、农药残余等有害于人体健康的物质。

    传统普洱茶:传统普洱茶制作工艺一般分采摘、摊凉、杀青、揉捻、晒干、压制等。

    3、普洱茶膏 VS传统普洱茶功效、品饮上的区别

    普洱茶膏:普洱茶膏的“一撕一泡,5s出汤”,更迅速便捷,即泡即饮。茶膏在冲泡过程中不产生茶渣。普洱茶膏采用“茶膏留香工艺”,使得茶膏茶香十足,茶韵扑鼻。

    传统普洱茶:冲泡步骤繁琐、工具繁多。传统普洱茶在冲泡过程中,每冲泡一次便有茶渣产生,传统普洱茶在冲泡的过程中,茶气中略带苦涩气息。

    你可以试试云南的贡润祥茶膏,它是2016年神舟十一号飞船搭载茶膏,在云南很有名,我个人觉得是挺不错的,你可以尝尝

    三、关于荆溪云片茶叶

    宜兴适宜种植茶叶,唐朝以来一直是贡茶产地。

    新中国建立后,宜兴建设国营茶场带动集体茶场,探索茶园建设和管理经验、研究茶叶制作技术、研制茶叶机械、培养茶叶技术人才等,茶叶生产得到了较快发展。1978年全县茶叶面积32457亩,产量1501.6吨,分别是1953年的3.2倍、7.9倍,成为江苏省主要产茶区。

    十一届三中全会尤其是1984年国务院放开茶叶销售渠道以来,宜兴茶叶进入了又好又快的发展轨道。1989年全县茶园面积5.6万亩,产茶5114吨,占江苏省产量的37.5%,面积和产量是1978年的1.7倍、3.4倍。产量增长的同时,茶叶品质和品牌建设得到重视,1984年至1989年宜兴有38只茶叶品种获无锡市优质证书,11只获江苏省优质证书,9只获国家部优产品,2只获得全国名茶称号,成功创制阳羡雪芽、荆溪云片等一批高档茶叶,打开了宜兴茶叶发展的新空间。

    本人采访了新街茶林场场领导和技术员陈绍选、沈杏福、高玉林、蔡桂明、李锡明等人,参阅了他们保存的图片文字资料,查阅了宜兴市档案馆馆藏档案,撰写本文,记录荆溪云片的创制过程。

    荆溪云片等宜兴名茶创制工作,从一个侧面见证了新中国建立以来取得的成就。

    宜兴县新街公社茶林场(本文简称茶林场),1974年11月14日开始建设,1986年开始研制高级绿茶—荆溪云片,1989年5月6日通过技术鉴定,1989年荆溪云片被国家农业部评为全国名茶。

    为了研制荆溪云片,新街茶林场在宜兴县林副业局、科委等部门以及张志澄等茶叶专家的支持下,成立创制小组、制订创制计划、开展技术培训,经过反复试验基本定型后批量投放市场,征求各方意见。

    1.建立创制小组。潘永君任(场长兼书记)组长(场部历任领导班子见附表),成员有沈杏福、殷祖成、蔡桂明等。在场部干部和职工中召开了5次创制座谈会,从场部到工区、茶厂到田间,统一了对创制工作的认识。

    2.制订创制计划。对全场情况包括茶树品种、树龄结构以及加工设备、工艺流程,进行了认真的调研与分析。考察学习了有关单位名优茶生产技术,参照省内外扁形茶加工工艺,制定了荆溪云片茶外形、内质的创制方案和工作进度安排。确定以手炒锅为试制设备,以300亩良种茶园生产的高档鲜叶为加工试验原料。

    3.反复试制确定工艺流程。1987年、1988年着重研究荆溪云片的加工工艺和品质特征,采用随机取样法多次重复,确定芽叶原料标准;采用不同芽叶标准及相同原料不同摊放晾青时间,重复试验,确定技术标准;探讨青锅做形和煇锅定形中温度、时间、投叶量、手法的应用及其对品质特征的影响。经过1250多锅的反复试验,基本确定了荆溪云片茶的品质特征和加工技术,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有关技术指标。1989年春进一步分析了前两年的试制情况,作了改进完善,正式确定了工艺流程和品质特征。

    4.培训炒制技术人员。3年试制过程中,前后召开了20多次不同规模、不同层次的研讨会与总结会,及时总结经验,不断改进加工工艺,培训了10多名炒制云片的骨干技术人员。

    5.批量生产投放市场。在基本定型的情况下,组织批量生产,先后加工1500多斤荆溪云片,投放到宜兴、无锡、常州、苏州、南京、上海青浦等地的市场上,并通过友人送给日本客商,听取意见,均得到了较好的评价。试销过程中,荆溪云片的经济收入比同等原料加工的高档手工炒青提高1倍,取得了较好的经济效益。

    经过3年努力,荆溪云片的创制工作达到了预定设计目标。1989年春季总结了创制工作,提出了进行技术鉴定的申请。

    二、荆溪云片工艺流程和品质特征

    1989年5月7日,无锡市多种经营管理局牵头成立鉴定小组,进行荆溪云片创制成果的鉴定并通过了鉴定,出具了技术鉴定活动证书,证书编号:锡多科鉴(89)第02号。鉴定小组成员:江苏省农林厅园艺处高级农艺师邰大传担任主鉴定,张志澄(高级农艺师)、朱锡坤(无锡市多管局高级农艺师)担任副主鉴,成员有沈棣(宜兴市科协高级农艺师)、朱国才(宜兴市林副业局高级农艺师)、李令怡(宜兴外贸茶厂高级农艺师)、周爱华(宜兴外贸茶厂农艺师)、张定(江苏省农林厅园艺处硕士)、杨丽娟(无锡市多管局农艺师)、殷福成(无锡市茶叶研究所农艺师)。

    通过鉴定的荆溪云片创制成果的主持人是储良培,主要参与者为潘永君、沈杏福、殷祖成、蔡桂明。

    1.工艺流程。作为一个新创制的高级绿茶,荆溪云片工艺流程为:适时嫩采→摊放晾青→青锅做形→摊凉回潮→煇锅定形→贮藏保质。

    一是适时嫩采。在谷雨前采摘,采用茸毛丰富的一芽一叶初展、半展单叶为主要原料,芽叶长度控制在2-3cm,每斤鲜叶6000-8000个芽叶,原料匀齐,不带鱼叶、紫芽、单张和对夹叶。

    二是摊放晾青。鲜叶及时送到茶厂,摊放在竹匾里,厚度2-3cm,摊放时间5-6小时,失重6-9%。待鲜叶散发清香时进行杀青。

    三是青锅做形。锅温120-140OC开始投叶,投叶量200-250克。杀青手法以抖为主,抖闷结合。经1-2分钟杀青,把温度渐次降低至100 OC开展理条,采用抖、带、搭、捺的手法反复做形,六七成干时起锅。青锅做形全过程历时15-20分钟。

    四是摊凉回潮。青锅叶及时抖散摊放在竹匾里,降低叶温,冷却回软,使水分表里一致。

    五是煇锅定形。煇锅定形是荆溪云片形成独特风格的关键阶段。操作时把4锅青锅叶一起投入,锅温控制在100-80 OC,掌握先高后低的原则。主要手法;抓,吐,挺,磨。到茶叶有些戳手时减少挺、磨,以抓、吐为主,以保茶叶的茸毫。煇锅全过程15-20分钟,至九成干时起锅。

    六是贮藏保质。摊放、割末,保鲜贮藏,含水率确保在6%以下。

    2.品质特征。荆溪云片外形宽扁挺直,白毫显露,色泽绿翠,内质香气清高,滋味鲜醇,汤色清明,叶底肥嫩。

    3.卫生指标。经卫生、技监等部门检测,荆溪云片的卫生、理化指标均符合国家标准。

    陈绍选介绍,荆溪云片与特级春茶中的龙井,相同的是两者均为扁茶。不同的是龙井无毫,黄茶黄汤(色泽嫩绿、汤色嫩绿带黄),炒制时锅温较高,定型时须用力挺、磨;荆溪云片有毫,绿茶清汤,为了做出白毫显露,炒制时锅温比龙井稍低(低20OC左右),挺、磨用力适度、比龙井茶稍轻,外形比龙井茶稍显饱满。

    三、荆溪云片获奖情况及品牌效应

    1.获奖情况。1989年7月5日至9日,农业部在西安举行“一九八九年全国名茶评比会”,通过感观审评、卫生检测和主要成份分析,审核批准41个茶为“一九八九年度农业部优质农产品”,其中名茶26个(绿茶类22个、红茶类1个、乌龙茶类2个、紧压茶类1个);优质茶15个。荆溪云片列绿茶类名茶第一名,被评为全国名茶。1989年12月“荆溪云片(名茶)”获“农业部优质农产品证书”。1990年“《荆溪云片》的创制”,分别获江苏省人民政府“一九八九年度我省科学技术进步工作四等奖”、“无锡市科学进步二等奖”、“宜兴市科学技术进步一等奖”。

    据陈绍选、沈杏福、李令怡等人回忆,荆溪云片参评全国名茶过程中有一个精彩故事。为了参加全国名茶评选活动,江苏省在1989年5月上中旬(用6天时间)在南京进行省内茶叶的评比,在省内评比中,宜兴送评的阳羡雪芽顺利进入参评加全国名茶名单。荆溪云片作为新创制的新品种茶叶,品质与众不同,特色十分鲜明,如果参评全国名茶具有相当的冲击力,但问题是荆溪云片没有进行技术鉴定,因此在送评荆溪云片还是金坛的一个茶叶(已通过技术鉴定),省里意见不一。当时的荆溪云片,不仅没有鉴定,而且还没有正式的名称,在参加省里评比时朱国才称其为“虎头旗枪”。担任评委的邰大传、张志澄等认为,该茶特色鲜明,应当单独起个名称。邰大传与张志澄各起了一个名字,然后取用邰所提名字中的“云片”二字,张所提名字中“荆溪”二字,合成“荆溪云片”。荆溪是宜兴古称、代表产地,云片代表茶叶的外形特征,像天上的片片白云。关于送评哪个茶叶,李令怡、沈棣力挺新街茶林场这只,说服省厅园艺处长从全省荣誉考虑。经过认真的考虑和权衡,省农林厅园艺处郑光辉处长拍板决定送“荆溪云片”参加全国评比,但前提是荆溪云片能在1个月时间内通过鉴定。南京评审会结束后,朱国才回金坛老家休假,李令怡把省评审情况告诉严志清,严志清觉得鉴定时间紧迫,当晚赶到时任林副业局宋芬大局长家中汇报:“尽快组织鉴定会”。宜兴市林副业局十分重视这项工作,认真组织、积极推动。不到一个月的时间,荆溪云片通过技术鉴定,参加全国名茶评选,并且不负众望一举获得全国名茶称号,同时获得全国名茶的还有阳羡雪芽,一个县级市一年有2个茶叶同时获得全国名茶,这是不容易的。

    八十年代,茶林场申请了“紫荆”牌商标,荆溪云片有了商标。

    2.品牌效应。荆溪云片成为全国名茶、注册了商标、改进茶叶包装后,茶叶均价上升到每斤二三百元,九十年代均价达到五六百元,九十年代初期北京茶叶展览会上曾达到三千元一斤。1990年至1996年,荆溪云片产量由二三百斤逐步增加到1000斤左右。这期间,荆溪云片带动了茶林场其他茶叶的销售。

    1.加强茶叶组织领导。宜兴市委市政府重视茶叶工作,多次专题召开茶叶工作会议。1983年3月1日,召开了全县茶叶工作会议,县委常委、副县长陶振邦在会议上作了《认真贯彻十二大精神努力开创茶叶生产的新局面》的讲话。1995年10月5日,宜兴市委市政府召开了全市茶叶生产会议,市委副书记史祖能在会上对宜兴茶叶生产进行了部署。1985年2月宜兴县编办批准建立了宜兴县茶果指导站(以前是茶果股),事业单位,隶属宜兴县林副业局。重点产茶乡镇都建立了茶叶技术人员队伍,做好宜兴茶叶生产的管理和服务工作。政府重视和政策支持,提高了茶叶发展水平。

    2.加大茶叶工作力度。引进、扩繁优良茶树品种,开展种植技术的培训,研制、推广制茶机械,鼓励、支持工商资本的投入茶叶生产。开展茶叶评比,一方面组织参加省、全国的茶叶评比,对获得各级名优茶的单位和个人给予奖励;一方面市镇两级开展茶叶评比,对优质茶进行奖励,例如1988年宜兴林副业局举行“阳羡雪芽”茶品质评比,太华乡乾元茶场、茗岭陆平茶场等28家单位参加评比,评出的优质产品参加1988年度江苏省名茶评选。1989年宜兴林副业局再次举行了“阳羡雪芽”茶品质评比活动。1989年湖滏镇组织了本镇范围内的春茶评比,对优质茶以及获得宜兴、无锡、省、国家级的名茶、优质茶进行奖励。1997年市技监局、林副业局联合举行名特优茶评比并颁发“质量信得过单位”奖牌,促进了茶叶质量的均衡发展。

    3.加强茶叶市场管理。计经委、工商、标准计量等部门重视茶叶质量的监督管理,联合发文明确商标、标签印刷和销售包装的要求,加强品牌管理。1994年4月14日,宜兴市林副业局、标准计量局联合发文(宜标计标【1994】第04号),牵头制定有关茶叶标准,作为茶叶生产的依据。2007年宜兴市茶叶协会注册了“阳羡茶”牌集体商标,加强阳羡雪芽集体商标管理,维护名茶声誉,保证名茶质量。

    四、中国茶叶的发展历史

    1、神农时代:5000年以前,神农时代利用生叶煮着喝,把茶叶拿来当药用。拿来当药用。

    2、西周、东周:3000以前,开始人工栽培茶树,当菜食。拿来当药用。

    3、秦代:2300年以前,开始当茗饮,调煮,羹饮。拿来当药用。

    (西汉)2000年以前,开始商业化,成都成为我国茶叶最早的集散中心。

    (东汉)1500年左右,开始制作茶饼,以便运输。

    5、唐代:1200年以前,受唐代经济、文化的影响;陆羽《茶经》的倡导;僧道生活和茶为教事吸收的影响,气候条件也有得于茶业的发展。拿来当药用。

    6、宋代:1000年以前泡茶技艺的改进;水质的讲究;斗茶获得。拿来当药用。

    7、元代:700年以前,制作散茶,重炒略蒸。拿来当药用。

    8、明代:据今600多年,黄茶、黑茶和花茶的工艺相继形成。拿来当药用。

    9、清代:300年以前,中国茶风靡世界,独步世界茶市,当时出口茶叶的只有中国,工艺以烘青和炒青为主,制作了乌龙茶、红茶、黑茶、花茶、绿茶、白茶。拿来当药用。

    (1)1846-1886年是中国茶叶的兴盛时期(茶园面积不断的扩大,茶叶产量迅速增递,有力的促进了对外贸易发展)。

    (2)1886-1947年,是中国茶叶生产的衰落时期(政治、经济方面、国际茶叶市场竞争失败)。

    (3)1950-1988年,是中国茶叶生产的恢复发展时期,政府的支持和重视,大力恢复旧茶园,建立新茶园,改进新品种,推行科学种茶,茶叶经济走向稳定发展之路。使得茶叶生产量居世界第二位。

    1、唐代煮茶法:煮茶前,先把茶叶碾成粉末,烧开水后将调料放入,再将茶粉撒入锅内。饮用时,趁热将茶渣和茶汤一起一起喝下去,谓之“吃茶”。

    2、宋代点茶法:即用开水冲泡茶粉,并用茶搅拌后饮用,今日本的抹茶道就是起源于此。

    3、明代泡茶法:明代改为整叶茶冲泡,为现代泡茶的开端。

    中国、日本、印度、斯里兰卡、孟加拉、巴基斯坦、肯亚、马来西亚、印尼、越南、阿根庭及中南美洲,各国产茶区之茶籽、茶苗及制茶技术皆由中国直接或间接引入。

    中国作为茶叶大国,茶区东起台湾东部海岸,西至西藏贡茶场,南至海南岛榆林海港,北到山东荣城市,包含西南、华南、江南、江北四大茶区。

    西南茶区是中国最古老的茶叶产地,包括云南、贵州、四川、西藏东南部地区。西南茶区地形复杂,山脉高耸,气候多变,适合各种大叶种茶树的生长培育。中国的外销碎茶和边茶大多数产自这里,也是高档绿茶、普洱茶喝花茶的主要产地。文章来自微信号:cha567。多元的地理环境造就了西南茶区的丰富性和多样性,在西南茶区,可以考证到中国茶大部分的演化史。

    华南茶区包括广东、广西、福建、海南、云南南部等地,这里属于热带季风气候,高温多雨,空气湿度大。而且这些地区多山地丘陵,自然环境优越,对于茶树的生长得天独厚。华南茶区的品种资源丰富,优良品种极多,茶树以乔木型和小乔木大叶种偏多。很多名茶,如铁观音、大红袍、凤凰单丛、六堡茶、西山茶等均产自这一茶区

    江南茶区以长江为界线,从长江抵达南岭,包括浙江、湖南、江西、安徽等地。江南茶区四季分明,春夏两季多雨,多丘陵地带,适宜茶树的生长。茶树以灌木型为主,是质优高档绿茶的集中产区,如西湖龙井、碧螺春等,在中国茶区中占据着相当重要的地位。

    江北茶区从长江向北,直抵信阳,从西部的大巴山延伸到江苏北部,包括陕西南部,湖北北部,河南南部,安徽北部以及江苏北部等地区,江北茶区年平均气温较低,冬季漫长,降水量因地区不同各异。该茶区以生产绿茶为主,茶树均为灌木型中小叶种,生产的名茶有六安瓜片、信阳毛尖、紫阳毛尖等。

    如果你还想了解更多这方面的信息,记得收藏关注本站。

    上一篇红英九号茶叶什么价格 中国红茶叶多少钱一斤
    下一篇 什么叫茶烟 茶烟有哪些

    为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