弹性景观设计怎么设计

建设弹性景观设计的策略包括以下几点:

构建多元共生空间

注重空间功能的多元化和层次性,预留未来弹性发展空间。

在道路设计中做好等级划分,根据不同的等级设计不同的使用功能。

水系设计时,除观赏性之外,要预见无法调节的现象,并进行针对性的弹性设计,建设“海绵体”以应对不同气候条件下的水文变化。

面对水位上涨问题,可以采用阶梯式驳岸设计,利用高差来处理丰水期的水位变化,驳岸两侧种植挺水植物,既不影响植物生长,又起到护坡美化的作用。

随着水位的变化,可以观赏到不同高水位或低水位下的景观。

增设观景平台,丰富人们的参与性,添设不同游览需求的景观节点,构建多元化使用场景。

打造多层次空间,在景观设计中重视空间层次感,使景观在极端条件作用下,即使丧失或削弱部分功能,也能保留基本功能,形成四季有景、处处可赏的景观空间。

建立绿色基础设施

改变单一功能设计思维,丰富空间功能性。

利用场地地形差异,结合植物设计,使景观节点不仅具有观赏休憩的功能,还能兼具其他实用功能,如河道驳岸设计为生态护坡,阶梯式护坡设计为道路、种植池、功能性空间等。

将水系打造成城市“海绵体”,具有泄洪降洪、涵养水源的功能。

构建生态屏障绿色廊道,多层次营造景观空间,促进生态可持续发展。

促进生态可持续发展

引入“弹性景观”概念,增强人类活动与环境变化之间的适应性。

运用人工手段,挖掘自然潜力,将城市发展与当地人文自然特色相结合,以发展的角度促进生态可持续发展。

非工程类策略

在城市内部,非工程类策略更具可持续发展潜力。

例如,建设Bioswale生态草沟,常见于公路旁边或停车场中间,通常为条状,可以隔绝第一层的洪水冲击。

生态海岸线利用自然生长的材料形成一道海岸线,类似于工程类策略中的levee,可以隔绝第一层的洪水冲击,区别在于生态海岸线更加自然、可持续。

通过以上策略,可以构建一个能够应对自然灾害、适应气候变化、且具有多元共生功能的弹性景观系统,既美化环境,又保障生态和人类活动的可持续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