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味火锅来历

川味火锅的来历可以追溯到 古代祭祀活动战国时期

古代祭祀活动

最早的火锅形式是古人为了祭祀天地神灵而发明的,他们将肉块投入沸水中煮熟,以此来表达对神灵的敬意。

战国时期

四川火锅的历史源远流长,最早可追溯至战国时期。当时的重庆地区,由于地处两江交汇处,气候潮湿,人们为了驱寒祛湿,便将各种肉类和蔬菜放入锅中煮熟后食用,这便是四川火锅的雏形。

清代道光年间

四川火锅的出现大约在清代道光年间(1821-1851)。经过多方考证,四川火锅真正的发源地是长江之城泸州的小米滩。炊具只有一瓦罐,在罐中盛汤,加上各种蔬菜,再添加辣椒、花椒祛湿。那时,长江边上的船工们跑船常宿于小米滩,停船即生火做饭驱寒,船工们吃了火锅后,觉得美不可言,就这样一传十,十传百,就在长江边各码头传开了。

重庆发展

这种食俗沿袭而下,传至重庆后,就又有一番变革了。当时一些苦力(棒棒)见到这种吃法后,就跑到杀牛场捡一些被人丢掉的牛内脏到长江里洗净,切成小块,和船工们一起吃。大家都觉得非常美味,又能填饱肚子,又能驱寒。再后来就有人干脆用一挑(两个)箩筐,一头放些牛杂(以毛肚为主)、小菜,一头放一泥炉子,用一口分了格的大洋铁盆放在炉子上,盆内沸腾翻滚着一种又麻又辣又咸又香的卤汁,每天就在河边、桥头或走街串巷的叫卖。于是这些船工、苦力(棒棒)们也不再自己生火煮了,各人认定一格,即烫即吃,直至吃饱,还花费不了多少钱,既经济,又方便,又能增加热量。除了那些苦力外,来围着挑担子的吃的人也越来越多。直到民国二十三年,才有人把它搬进了小饭店,把这些担头移到桌上,泥炉依然,只是将分了格的铁盆换成了赤铜小锅,卤汁、蘸汁由食客自行配合,以求干净而适合众人的口味,慢慢地这种小饭店越开越多,在重庆对岸江北的一条小街上几乎全都是这种饭店,并且吃的人相当多,这就是“重庆毛肚火锅”的起源。

总结:

川味火锅的来历经历了从古代祭祀活动到战国时期,再到清代道光年间在长江之滨泸州小米滩的雏形,最后在重庆发展壮大并流传至今的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