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制砂生产质量控制标准是什么?

机制砂,又称人工砂,是采用天然石料或工业废料经过破碎、筛分等工艺制成的砂状材料。随着建筑业的快速发展,机制砂在混凝土、砂浆等建筑材料中的应用越来越广泛。为了保证机制砂的质量,确保工程的安全与耐久性,制定一套完善的质量控制标准至关重要。以下是机制砂生产质量控制标准的主要内容:

一、原料要求

  1. 原料应选择质量稳定、粒度均匀、杂质含量低的石料或工业废料。

  2. 原料中不得含有有机质、泥土、淤泥等有害物质。

  3. 原料粒径应大于10mm,且最大粒径不应超过40mm。

二、生产工艺

  1. 破碎:采用颚式破碎机、反击式破碎机或圆锥式破碎机等设备进行原料破碎,破碎过程中应控制好破碎比,确保破碎后的石料粒度均匀。

  2. 筛分:破碎后的石料通过振动筛或圆振动筛进行筛分,筛分后得到不同规格的机制砂。

  3. 洗砂:筛分后的机制砂通过洗砂机进行清洗,去除石粉和杂质。

  4. 干燥:清洗后的机制砂通过干燥设备进行干燥,干燥后的水分含量应符合标准要求。

  5. 粒度调整:根据客户需求,通过添加一定比例的细砂或粗砂,调整机制砂的粒度。

三、质量标准

  1. 粒度分布:机制砂的粒度分布应符合GB/T 14684-2011《建筑用砂》标准要求。

  2. 粒形:机制砂的粒形应呈多面体,不得有明显的扁平、长条、针状等不良形状。

  3. 含泥量:机制砂的含泥量应小于3%,且不得含有可见的泥土、淤泥等杂质。

  4. 水分含量:机制砂的水分含量应控制在1.5%-3%之间。

  5. 压碎值:机制砂的压碎值应小于30%,且不得大于35%。

  6. 坚硬度:机制砂的坚硬度应大于60%,且不得小于70%。

  7. 针片状颗粒含量:机制砂的针片状颗粒含量应小于15%,且不得大于20%。

  8. 检测方法:上述质量指标均需按照GB/T 14684-2011标准进行检测。

四、质量控制措施

  1. 建立健全质量管理体系,明确生产、检验、管理等环节的责任人。

  2. 加强原料采购管理,确保原料质量稳定。

  3. 严格控制生产工艺,确保生产过程符合标准要求。

  4. 加强设备维护保养,确保设备正常运行。

  5. 定期对生产过程进行抽检,及时发现并解决问题。

  6. 建立不合格品处理制度,对不合格品进行隔离、标识、处理。

  7. 加强员工培训,提高员工的质量意识。

  8. 定期进行内部审核,确保质量管理体系的有效运行。

总之,机制砂生产质量控制标准对于保证工程质量和使用寿命具有重要意义。生产企业应严格按照标准要求进行生产,确保产品质量,为我国建筑事业贡献力量。

猜你喜欢:选矿优化控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