测绘工作的历史
测绘工作,也称为测量学,是研究测定和推算地面点的几何位置、地球形状及地球重力场,并据此测量地球表面自然形状和人工设施的几何分布的技术学科。它包括测量和制图两项主要内容,并在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中有广泛应用。测绘学的历史悠久,起源于古代的水利和农业需求,并随着科技的进步而不断发展。
古代测绘技术的起源
古埃及:尼罗河每年洪水泛滥后,需要重新划定土地界线,开始了测量工作。
中国:夏禹治水时使用简单测量工具测量距离和高低,公元前3世纪,埃拉托斯特尼采用在两地观测日影的办法,首次推算出地球子午圈的周长。
中世纪至文艺复兴时期
中国:唐代的南宫说等人在张遂(一行)的指导下,实测了约300千米的子午弧长,这是世界上第一次弧度实测。
欧洲:1617年,W.斯涅耳首创三角测量法进行弧度测量,1687年,牛顿提出地球是两极略扁的椭球体。
近现代测绘技术的发展
17世纪至18世纪:发明望远镜,制作经纬仪,发明最小二乘法,摄影测量方法开始应用。
19世纪:电磁波测距仪的出现,电子计算机的问世,促进了解析测图技术的发展。
20世纪:自动连续航空摄影机出现,将航摄像片在立体测图仪上加工成地形图,卫星大地测量和航天摄影测量新领域得到发展。
当代测绘技术
电子化和自动化:各种电磁波测距仪的出现,电子计算机的应用,加快了测量计算速度。
卫星和航天技术: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发射成功后,开辟了卫星大地测量和航天摄影测量新领域。
新技术应用:甚长干涉测量技术、惯性测量技术等,使测绘学增添了新的测量手段。
测绘学的发展不仅体现在技术上的革新,还与社会政治、经济和文化紧密相关。古代地图多用于军事、农业和土地资源管理,而现代测绘则广泛应用于城市规划、环境保护、工程建设、导航定位等多个领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