滨江景观设计要求

沿江景观设计的要求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宏观布局

对现代城市滨水景观进行宏观框架规划设计,全面考虑水区在城市中的地理位置,合理利用各种有利条件,规避不利条件。

生态环境

优先考虑生态环境因素,避免过度开发导致环境问题,保持滨水区的生态恢复能力,增加景观的异质性,实现可持续发展。

原始地貌保护

尽量保留滨水区的原始湿地、植被和坡地等自然资源,顺应原有环境和自然设计,减少人为干扰与破坏。

多样性与差异性

塑造多样性和差异性,满足环境自身的完整性,使滨水区具备生态功能完善和景观稳定性好的特点。

连接功能

河岸带作为廊道中的一种,可以连接水生和陆生生态系统,促进物质和能量的交换与传输。

资源功能

河岸带具有高生物多样性指数,可以提供丰富的生物资源,并可作为农耕地和景观欣赏资源。

景观植物设计原则

场所相宜原则:反映地形特征和基地条件,体现滨水公共空间的亲水性。

功能凸显原则:以人为本,强调市民的舒适愉悦与可参与性,营造开放式公共游憩空间。

文脉原则:利用历史人文景观资源,展现滨水开放空间景观特色。

生态优先原则:强调自然因子的生态适应性与河道生态环境的保护和改善。

经济合理原则:通过滨水环境景观的设计,提升周边地产价值,减少工程造价。

水生植物配置

选择具有观赏价值且能净化水质的水生植物,创造水与人、水与自然的和谐空间。

景观风貌管控

严格建筑高度、面宽、通透率、立面、退距、色彩等管控要求,优化沿江天际轮廓线,形成丰富的空间层次。

防洪性

在有洪水威胁的区域进行景观设计时,必须满足防洪需求,利用石材等设计元素塑造不同的视觉体验。

保护性原则

尊重自然,保护现状良好的生态资源,提高环境系统的生产和更新能力,实现可持续发展。

人性化原则

以人民为中心,充分考虑各年龄段和使用者的需求,构建多样化的休闲活动空间。

地域性原则

融合滨水景观与地方文化,强化城市区域特征与形象特色,通过艺术化表达,形成具有地方特色的文化景观节点。

功能与美观相结合

在保证公共设施功能性的同时,注重其与环境的搭配和美观,创造和谐统一的景观效果。

这些要求旨在实现滨水景观的生态化、人性化、地域化和功能性,提升城市滨水区的整体环境和居民的生活品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