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园景观设计依与原则

公园景观设计应遵循以下原则:

地域性原则

尊重传统文化和乡土知识,吸取当地人的经验。

因地制宜,顺应地形地貌,充分利用周边地貌特点。

景观设计时,要注意就地取材,使用当地植物和建材。

文化性原则

充分延续公园所在区域的地域文化特色,吻合当地气候条件以及地形地貌。

分析整合所在区域的历史文化要素,增强公园景观的地域感。

通过增加雕塑、文化景墙、文化小品等方式增加地域文化特色。

以人为本原则

营造适宜的空间尺度,符合“环境心理学”的相关特征。

设计应充分考虑动静分区,将动态景观空间布置在开放区域,静态景观空间布置在私密区域。

功能分区与流线划分相吻合,合理结合原始地形地貌布置水景、绿化及小品,满足游客的休憩、交通过渡及交流休闲需求。

可持续原则

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保护所在地域原始地形面貌,实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减少碳排放量。

选择适宜的植物、材料和技术,降低能耗、减少水资源浪费,并提供适宜的自然通风和遮阳措施。

生态位原则

根据物种在系统中的功能作用及在时间与空间中的地位,实行乔、灌、藤、草、地被植被及水面相互配置。

在有限的土地上,合理配置植物,实现生态平衡和生物多样性。

功能性原则

设计应满足特定场所和使用者的需求,包括人流、车流、采光等方面,达到最佳使用效果。

例如,公园设计时要考虑到人们休闲游玩、锻炼、社交等需求。

美学原则

设计应具备艺术性和美感,运用色彩、纹理、形状、比例等元素,创造出符合审美标准的景观。

景观设计也应与周围环境相协调,融合自然和人文景观,形成和谐统一的整体形象。

多功能原则

设计应具备多种功能和用途,满足不同需求和时间的变化。

例如,公园可以同时用于娱乐活动、社区活动中心、休闲和观赏等。

文化传承原则

设计应融入当地的历史、文化和传统,展现地域特色和文化内涵。

设计师需要了解当地的民俗、传统建筑风格、特色植物等,将其融入设计中。

整体性与一致性原则

从整体出发,处理好外形和内涵之间的关系,确保整个空间感觉协调一致。

通过使用相似的植被和设计元素,创建一个整体统一的外观。

开放空间设计原则

创建视觉上的开放感,允许人们欣赏周围的景色,同时为社区提供空间来聚集和互动。

在园林景观设计中考虑到开放空间的分隔,以满足不同的需求,例如社交空间、私人空间和游乐区。

艺术性和创意原则

通过雕塑、艺术装置或景观灯光来增强空间的美感。

使用植物、花卉和其他景观元素的颜色和纹理,创造视觉上令人愉悦的效果。

可访问性原则

确保园林景观设计满足人们的需求,包括步行路径、座椅、照明和其他基本设施的便利性。

设计应考虑到不同年龄和身体条件的人群,使其能够方便地使用公园设施。

这些原则共同构成了现代城市公园景观设计的基础,旨在创造一个既美观又实用,同时符合可持续发展理念和文化传承的公共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