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海洋测绘发展历程
我国海洋测绘的发展历程可以大致分为以下几个阶段:
开创与起步时期(1949~1956年)
1949年,随着新中国的成立,海军接管了原国民党海军海道测量局,成立了华东军区海军海道测量局,并设立了制图、测量、潮汐、海事等科室。
1950年,开始出版沿海航海通告书和港口潮汐表,满足了航运、军事训练和水产部门的需求。
1951年,海军司令部取代了华东海道测量局,并设立了技术主任室及各业务处,同时在各海区成立了机动测量队和水道测量科。
1953年,海军司令部与上海海务处合并,成立了海军司令部海道测量部,并设立了制图、测量、海洋气象、航标、航海等五个业务处。
技术发展与成熟期(1957~1970年)
1957~1970年间,实施了国际地球物理年(1957~1958)、国际印度洋考察(1959~1965)、上地幔计划(1962~1970)等国际科学考察活动,发现了大洋中条带磁异常,揭示了海底扩张说,并观测了岛弧海沟系地震震源机制。
这一时期,利用回声探测数据和双折射地震法,绘制了海底地形图,获取了大洋地壳的地球物理性质,证明了海洋地壳与大陆地壳的差异。
现代化与广泛应用期(1970年至今)
20世纪70年代以后,广泛应用电子技术和计算机技术于海洋测绘中,提高了测绘的精度和效率。
1959年,第一代海图陆续出版,到1982年底,300万平方公里的海洋国土全部有了国产海图。
60年间,中国航海图书出版社共出版各种比例尺海图8000余幅,覆盖中国全部海区并拥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海图行销全球。
现代海洋测绘技术的应用与发展
随着我国对外开放和海洋强国战略的深入推进,海洋测绘在国家发展中的重要性日益凸显。
现代海洋测绘技术不仅包括传统的地球物理测量和地形图绘制,还涉及海洋底部的地球物理场性质及其变化特征的测量,并绘制成不同比例尺的海图和专题海图。
总结:
我国海洋测绘从新中国成立初期的起步,到技术发展与成熟,再到现代化与广泛应用,经历了从无到有、从弱到强的发展历程。通过几代人的努力,我国海洋测绘取得了辉煌的成就,为国家的海洋开发、国防建设和海洋经济发展提供了重要的技术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