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外测绘的发展历史
国外测绘发展历史可以概括为以下几个阶段:
17世纪之前
使用简单的机械式测量工具,如绳尺、步弓、矩尺和圭表等,主要用于量测距离。
17世纪初至18世纪
发明望远镜(17世纪初)。
斯涅耳首创三角测量法(1617年),用于弧度测量,替代地面直接测量弧长。
加斯科因改进望远镜,设置十字丝,用于精确瞄准(约1640年)。
西森制成第一架经纬仪(约1730年),促进三角测量发展。
小平板仪、大平板仪和水准仪的出现,推动地形测量和地图制图工作发展。
航海问题变得重要,各国研究海上测定经纬度的方法,经纬度的测定在18世纪发明时钟后得到圆满解决。
19世纪
测量方法和仪器不断改进,测量数据精度提高。
数学进展对测绘学产生重大影响,勒让德和高斯分别发表最小二乘准则(1806年和1809年)。
洛斯达首创摄影测量方法(19世纪50年代初)。
立体坐标量测仪和地面立体测图仪的出现。
航空技术的发展,1915年出现自动连续航空摄影机,发展航空摄影测量方法。
摆仪和重力仪的出现,尤其是重力仪使重力测量工作既简便又省时。
20世纪
测绘技术朝电子化和自动化方向发展。
电磁波测距仪的发展,使大地测量定位方法除了三角测量外,还可采用精密导线测量和三边测量。
电子计算机的应用,加快测量计算速度,改变测绘仪器和方法。
计算机控制的自动绘图机出现,实现地图制图的自动化。
人造地球卫星发射成功,开辟卫星大地测量学新领域,观测人造地球卫星,研究地球形状和重力场,测定地面点的地心坐标,建立全球统一的大地坐标系统。
遥感技术的应用,将遥感图像信息用于编制大区域内的小比例尺影像地图和专题地图。
惯性测量系统的出现,实时进行定位和导航。
无线电干涉测量技术的出现,测定相距很远的地面点的相对位置。
21世纪
测绘技术继续向更高精度和智能化发展。
地理信息系统的广泛应用,提高地图的更新、传输、编辑和应用范围的效益。
数字地形模型(DTM)的应用试验。
自动化制图和计算机辅助制图的普及。
这些阶段展示了测绘技术从简单的机械式工具到复杂的电子和自动化系统的演变过程,以及在不同历史时期对地图制图和地球科学研究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