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
小学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
小学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旨在通过身体练习增进学生的健康,培养学生的体育兴趣、技能和习惯,以及团队合作精神和领导才能。以下是课程标准的要点:
课程性质
基础性:注重学生基本运动知识和技能的掌握。
实践性:鼓励学生通过体育活动体验和实践。
综合性:结合健康教育、心理品质培养等多方面内容。
课程理念
健康第一:强调健康是体育与健康课程的首要目标。
激发兴趣:培养学生对体育活动的兴趣和爱好。
学生中心:以学生的发展为中心,注重个体差异。
课程设计思路
目标体系:根据学生全面发展需求确定课程目标。
学段划分:考虑学生身心发展特征,分学段设置课程内容。
学习目标:设置可操作和可观测的学习目标,便于评价。
水平目标
水平一:
乐于参加游戏活动,认真上好体育课。
合理安排锻炼时间,掌握测量运动负荷的方法。
水平二:
乐于学习和展示简单的运动动作。
向同伴和家人展示学会的运动动作。
水平三:
主动参与运动动作学习,观察和评价同伴动作。
示范所学的运动动作。
教学内容
体育运动技能:包括体操、游泳、球类运动等基本技能。
身体素质训练:如柔韧性、力量、速度和耐力训练。
团队合作与领导才能:通过集体活动和团队赛事培养合作与领导能力。
健康教育:包括基本生活习惯、心理健康和安全知识教育。
赛事礼仪和道德品质教育:培养学生遵守规则、尊重对手和公平竞争的意识。
课程目标
知识与技能:增强体能,掌握和应用基本的体育与健康知识和运动技能。
过程与方法:通过体育活动体验心理感受,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和坚强的意志品质。
课时占比
体育与健康课程在九年义务教育阶段的课时占比为10%-11%。
以上是小学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的主要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