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我效能感文献综述引言

自我效能感文献综述引言

自我效能感是心理学中的一个重要概念,最早由美国心理学家阿尔伯特·班杜拉(Albert Bandura)在1977年提出。它指的是个体对自己完成特定任务或行为的能力的信念或期望。自我效能感不仅影响个体的行为选择、努力程度,还影响他们在面对困难时的持久性和毅力。班杜拉认为,自我效能感是通过四种主要经验形成的:

直接经验:

个体通过实际从事某项任务的成功或失败获得的经验。

替代经验:

个体通过观察他人的行为及其结果而获得的自我效能感。

言语劝说:

他人对个体能力的积极评价和鼓励。

生理状态:

个体的情绪和生理状态对其自我效能感的影响。

自我效能感在多个领域都有广泛的研究和应用,包括教育、职业选择与发展、组织行为学等。在教育领域,自我效能感与学生的学业成绩、成就动机、教师的教学行为及信念等方面都有密切的联系。在职业领域,职业自我效能感与个体的职业选择、工作绩效及职业发展紧密相关。

自我效能感理论为理解和预测个体行为提供了一个有力的工具,并在实践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随着研究的深入,自我效能感理论也在不断地被拓展和完善,以适应更加复杂和多样化的社会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