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关归化异化的文献综述
有关归化异化的文献综述
归化与异化是翻译理论中的两个重要概念,它们描述了翻译者在处理源语文本时采取的不同策略。以下是对归化与异化概念的文献综述:
归化(Localization)
归化翻译策略强调将源语文本的内容和表达方式适应目标语文化,以便目标读者能够更好地理解和接受译文。这一策略通常涉及对原文的重新表述,使其符合目标语言的文化规范和读者的期待。
异化(Foreignization)
异化翻译则倾向于保留原文的语言和文化差异,让目标读者感受到源语文化的特色。这种策略允许原文的文化元素在译文中得以保留,挑战目标语言读者的预期,促进跨文化交流。
历史视角
归化与异化的概念在翻译史上有着悠久的渊源。它们最早由美国翻译理论家劳伦斯·韦努蒂(Lawrence Venuti)在其著作《译者的隐形》中提出。
文献综述
翻译实践中的归化与异化:
丘濬、康樂和杨宪益的翻译版本是《红楼梦》三个著名的译本,其中丘濬的版本以归化为主,但也注重了异化的处理方式;康乐的版本注重保留原文的词汇和结构特色;杨宪益的版本则倾向于异化翻译。
理论层面的探讨:
功能翻译理论认为译本预期功能或目的决定翻译策略和方法,而解释哲学与对话理论揭示了文学译文的杂合性,表明不存在完全的归化或异化。
文化视角下的归化与异化:
归化与异化是基于文化差异采取的两种不同翻译策略,异化翻译尊重源语文化,保留源语语言和文化特色;而归化翻译则以目的语文化为归宿,消解源语文化因素。
争议与平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