胜任力模型之父的胜任力模型在我国的发展历程是怎样的?
胜任力模型在我国的发展历程
一、引言
胜任力模型作为一种人力资源管理工具,起源于20世纪70年代的美国。在我国,胜任力模型的发展历程可以追溯到20世纪90年代,经过近30年的发展,已经逐渐成为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将从胜任力模型之父的提出背景、在我国的发展历程以及面临的挑战等方面进行阐述。
二、胜任力模型之父的提出背景
- 美国人力资源管理的发展
20世纪70年代,美国人力资源管理逐渐从传统的招聘、培训、薪酬等职能向战略性人力资源管理转变。在这一背景下,组织行为学家、心理学家等开始关注员工的能力、素质与绩效之间的关系。
- 胜任力模型的提出
1989年,美国心理学家麦克利兰(David C. McClelland)在《胜任力:素质、技能与绩效的关系》一书中提出了胜任力模型。他认为,员工的绩效不仅取决于其知识和技能,还取决于其个性、价值观、动机等内在素质。
三、胜任力模型在我国的发展历程
- 20世纪90年代:引进与探索阶段
20世纪90年代,我国开始引进胜任力模型,主要应用于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实践。这一阶段,我国学者和企业主要关注胜任力模型的构建方法、评价指标以及在实际应用中的效果。
- 21世纪初:应用与推广阶段
21世纪初,随着我国企业竞争的加剧,胜任力模型在我国得到了更广泛的应用。企业开始将胜任力模型应用于招聘、培训、绩效评估、薪酬管理等各个环节,以提高员工素质和绩效。
- 2010年至今:深化与创新发展阶段
近年来,我国胜任力模型的发展进入深化与创新发展阶段。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胜任力模型的本土化:针对我国企业特点,学者和企业开始探索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胜任力模型。
(2)胜任力模型的动态化:随着企业环境的变化,胜任力模型需要不断调整和优化,以适应新的发展需求。
(3)胜任力模型与其他管理工具的结合:如与组织文化、领导力等管理工具相结合,提高企业整体管理水平。
四、胜任力模型在我国面临的挑战
胜任力模型构建的科学性:如何确保胜任力模型的科学性,使其能够真实反映员工的能力和素质,是当前面临的一大挑战。
胜任力模型的应用效果:如何将胜任力模型应用于实际工作中,提高员工绩效,是企业面临的重要问题。
胜任力模型的动态调整:随着企业环境的变化,胜任力模型需要不断调整和优化,以适应新的发展需求。
五、结论
胜任力模型在我国的发展历程表明,它已经成为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未来的发展中,我国应继续深化胜任力模型的研究与应用,以提高员工素质和绩效,助力企业实现可持续发展。
猜你喜欢:战略有效性调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