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景观设计的地形

城市景观设计中的地形可以分为以下几类:

自然形式的地形

利用草坪、土石等自然材料塑造的地形,如草坡、沙坑、自然水岸等。这种地形设计能够模拟自然界的地形地貌,给人带来亲近自然的感觉。例如,在北京社区运动公园中,通过高低起伏的地形设计,对视线和活动进行引导,形成线性、动感、活泼的环状公园。

人工形式的地形

主要运用硬质材料,采用规则化的线条,塑造出层层叠叠的地形,如大台阶、下沉广场、挡墙、坡道等。这种地形设计常见于活动场地,给人一种简单规则化的美感。

微地形

地形起伏最小,包括沙丘上的微弱起伏或波纹。微地形可以用于增加绿化的细节和丰富性,同时也可以作为视觉焦点。

小地形

包括土丘、台地、斜坡、平地等,或因台阶和坡道所引起的水平面变化的地形。小地形设计有助于创造丰富的空间层次和视觉效果。

大地形

如山谷、高山、丘陵、草原以及平原等。大地形在城市景观设计中较为少见,通常用于特定主题或大型景观项目。

地形设计的实用功能:

改善小气候:地形的起伏变化可以形成丰富的坡度变化,不同角度的坡地受到的日照长短不同,从而调节局部温度和阻挡寒风。

地表排水:地形的坡度影响地表径流的流速和方向,合理设计地形可以有效控制径流,防止水土流失和积水。

增加绿化面积和提高生物多样性:起伏的地形能增加绿化面积,不同坡度的地形适合不同习性的植物生存,从而提高生物多样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