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对中国的测绘
我国古代测绘技术源远流长,早在四千多年前,夏禹治水时期就已经开始了规模较大的测绘工作,并铸造了九鼎,图上有九州的山川、草木、道路分布,这是我国最早的原始地图。夏商周三代已设置“地官司徒”官职,专司管理全国地图,表明测绘工作在当时已经得到了重视。
春秋战国时期,地图普遍用于军事,地图刻在木板上,内容包括山脉、河川、城镇、道路等,并广泛应用指南针。秦代,地图被视为权力之象征,秦始皇统一中国后,收集各类地图,中央由大司徒专门管理,地方派土训管理。
西汉时期,采用勾股弦和相似三角形来推算距离,测量面积的方法较为先进。长沙马王堆一号汉墓出土的地形图是当今世界上保存得最早的古代地图之一。东汉初期,张衡发现地球是圆的,并提出了黄道与赤道的交角理论,为天文大地测量和大范围地图测绘提供了理论基础。
晋朝时期,裴秀提出了“制图六体”,这是我国古代地图制图的重要成就。宋代,出现了石刻《禹迹图》,该图在水系线条的刻绘上使用了以粗、细表示上源到下游的不同特征,反映出流水由小变大,河面由窄变宽的实地情况。
元代,朱思本绘制了画方地图《舆地图》,并制作了世界上第一个地球仪。清朝康熙皇帝亲自主持进行了我国历史上一次规模最大的全国性测绘。
总体来看,我国古代测绘技术在世界范围内处于领先地位,不仅应用于军事、行政管理等实际工作中,还在理论和技术上取得了重要突破,如地动仪、水准测量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