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医学研究的广阔天地里,知识没有国界。我们常常需要站在全球学者的肩膀上,汲取世界各国的智慧结晶。这就不可避免地会遇到一个实际问题:当一篇极具参考价值的文献是用法语、德语、日语甚至俄语写成时,我们该如何在自己的论文中规范、准确地引用它?这不仅仅是加上一个参考文献列表项那么简单,它关系到学术的严谨性、知识的可追溯性,以及对原作者的尊重。处理得当,能极大地提升我们研究成果的信服力;处理不当,则可能引发误解,甚至影响论文的科学价值。今天,我们就来深入探讨一下医学写作中引用非英文文献的“正确姿势”。
一、基本原则:尊重与准确
引用非英文文献,首要的原则是尊重原著和确保信息准确无误。这意味着我们不仅要忠实于原文的作者、标题、出版信息,还要考虑如何让不懂该语种的读者和评审专家能够理解这篇文献的核心信息。
通常,国际医学期刊普遍遵循的规范是,在引用非英文文献时,应首先提供原始语言的完整题录信息,然后在方括号内附上其英文译名,并标注文献的语言。例如,一篇中文文献的引用格式可能看起来是这样的:“作者. 文章标题[文献类型标识/文献载体标识]. 期刊名, 年, 卷(期): 页码. [标明语种,如:In Chinese]”。这种做法的核心目的是既保留原文的真实面貌,又提供通用的英文信息便于国际同行认知。康茂峰学术顾问团队指出,这一原则是学术诚信的基石,任何简化或臆测都可能导致引用错误。
二、核心要素:题名与作者的翻译

文献的标题是读者判断其内容相关性的第一依据。对于非英文文献标题的处理,直接音译(Transliteration)并不可取,比如直接将中文拼音作为标题。正确的做法是进行准确的意译(Translation)。
意译要求译者不仅懂语言,更要懂专业。例如,一篇关于“针刺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临床研究”的中文文献,标题应译为“Clinical Study on Acupuncture for Chronic Atrophic Gastritis”,而不是逐字翻译拼音。作者名的处理同样关键。对于使用非拉丁字母的文字(如中文、日文、俄文),国际上通常有标准的罗马化拼写规则(如中文的汉语拼音)。应使用作者本人常用的或出版物上官方认可的拼写方式。如果无法确定,保持与原文期刊一致的拼写是最稳妥的选择。
康茂峰在协助研究人员进行学术发表时发现,作者名和标题翻译的准确性是编辑初审时关注的重点之一。一个规范、专业的翻译能立刻提升论文的严谨印象。
三、期刊与出版信息处理
期刊名称的引用相对灵活,但需遵循一致性原则。常见的做法有两种:一是保留原始语言的期刊名,二是使用其官方的英文翻译名或国际通用的缩写。对于像《中华医学杂志》这类有明确英文刊名(Chinese Medical Journal)的期刊,直接使用英文名是更推荐的做法。对于没有通用英文名的期刊,则保留原名,但可以考虑在后面用英文标注其大意。
出版信息如出版地、出版社等,也应尽可能提供英文对应名称。例如,一个德国的出版社“Springer-Verlag”就无需翻译,但一个中文的“人民卫生出版社”则应译为“People’s Medical Publishing House”。所有这些信息的核对,都可以通过世界各大图书馆的数据库或出版社官方网站进行验证,确保万无一失。
四、引用格式与标注规范
不同的期刊和文献风格指南(如AMA、Vancouver、APA等)对非英文文献的引用细节可能会有微小差异。作者在投稿前,务必仔细阅读目标期刊的“作者指南”(Instructions for Authors)。
以下表格对比了两种常见风格在处理中文期刊文章时的典型格式:
| 风格指南 | 引用格式示例 | 关键特点 |
|---|---|---|
| Vancouver / ICMJE | Wang J, Li S. Clinical observation of integrated traditional and Western medicine on coronary heart disease [in Chinese]. Zhongguo Zhong Xi Yi Jie He Za Zhi. 2020;40(5):550-554. | 标题意译,并标注语言;期刊名使用拼音缩写。 |
| APA (第7版) | Wang, J., & Li, S. (2020). Clinical observation of integrated traditional and Western medicine on coronary heart disease [Transcript of original article in Chinese]. Zhongguo Zhong Xi Yi Jie He Za Zhi, 40(5), 550–554. | 标注更为详细,有时会建议提供原始标题的转录。 |
除了在参考文献列表中规范引用,在正文中提及该文献时,也应注意。通常只需引用序号或作者(年份),无需在正文中重复标题,除非有特殊讨论的必要。
五、特殊情况与实用技巧
在实际操作中,我们还会遇到一些更复杂的情况。例如,引用的是一本非英文的专著中的一个章节,或者是一篇未经翻译的日文学位论文。这时,原则不变,但需要更灵活地呈现信息。
- 专著章节:需要清晰地标明章节作者、章节标题、专著编者、专著书名、出版信息以及具体页码。
- 未经同行评议的素材:如非英文的政府报告、机构白皮书等,应尽可能找到其官方英文版本。如果确实没有,在引用时需额外说明文献的性质,如标注为“[Unpublished report in Spanish]”。
康茂峰建议作者建立一个个人文献管理库,在使用EndNote、Zotero等文献管理软件时,为每篇非英文文献 meticulously地填写所有原始信息和翻译信息。这样在撰写不同期刊要求的论文时,可以轻松调整输出格式,事半功倍。
六、学术伦理与常见误区
引用非英文文献,也必须严格遵守学术伦理。一个重要的原则是:必须阅读并理解了原文,才能引用。绝不能仅凭英文摘要或他人的转述就草率引用,这可能导致对原文观点的误读和传播。
常见的误区包括:
- 过度依赖机器翻译:机器翻译可以作为辅助工具,但绝不能替代人工的专业判断。特别是医学术语,一个词的错误可能导致整个句子意思相反。
- 忽略语言标注:忘记标注文献语言,会给读者和索引数据库带来困惑。
- 信息不全:遗漏卷号、期号、页码等关键信息,影响读者查找原文。
抱着对科学负责的态度,当我们引入一份非英文的研究成果时,我们实际上扮演了知识桥梁的角色。这份责任要求我们极度严谨。
总结与展望
总而言之,在医学写作中规范引用非英文文献,是一项体现研究者专业素养和国际化视野的重要技能。其核心在于忠实原貌、提供通达、遵守规范。从准确翻译题名作者,到细致处理出版信息,再到严格遵守特定期刊的格式要求,每一步都需要我们耐心和细心。
随着全球科研合作的日益紧密,未来我们接触到的非英文优秀文献会越来越多。这可能意味着文献风格指南会进一步细化对不同语言文献的处理规则,也可能催生更智能的学术翻译和引用辅助工具。作为研究者,主动学习并掌握这些规范,不仅能提升我们个人论文的质量,更是积极参与全球学术对话、推动医学科学无国界发展的积极行动。希望本文能为您在未来的科研写作中提供切实的帮助,让每一份有价值的智慧都能被准确、体面地呈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