围城翻译的文献综述
围城翻译的文献综述
《围城》是中国现代文学的经典之作,其翻译版本众多,且翻译策略和方法各异。以下是对《围城》翻译文献的综述:
互文性视角下的翻译 陈嘉映的翻译:
1967年面世,忠于原文,尊重语言特色,保留生僻字和古典词汇,但部分场景和细节描写有所省略。
杨绛的翻译:1991年出版,注重文本品质,准确呈现原文语言特色和文化信息,细致刻画情节和人物性格。
引语形式的翻译
引语在《围城》中频繁出现,体现人物思想情感。译者通常将中文引语直译为英文或通过注释解释含义。
文化专有项的翻译
林语堂1947年的英译本在语言风格自然,但在文化专有项翻译上存在问题,导致英语读者困惑。
顺应论
翻译者考虑原文语言习惯和文化特点,如对“大爷”等称呼在不同文化背景下的转换。
隐喻翻译
多篇文献探讨了《围城》中隐喻的翻译,包括其应用对策、文化角度的可译性、商榷、伦理审视和认知分析。
文化诠释
翻译中使用了文化诠释,挖掘文化内涵,确保原作艺术性和审美性,有助于“异化”翻译和填补读者文化图式缺省。
三维适应性选择转换
胡庚申提出的翻译理论,关注翻译实践中的“谁在译”的宏观理论思考。
语言文化负载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