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制砂含泥量标准范围有何质量控制经验分享?

机制砂作为混凝土生产的重要原材料之一,其质量直接影响混凝土的强度和耐久性。含泥量是评价机制砂质量的重要指标之一。本文将探讨机制砂含泥量标准范围,并分享一些质量控制经验。

一、机制砂含泥量标准范围

  1. 国家标准

我国现行国家标准《建筑用砂》(GB/T 14684-2011)对机制砂含泥量进行了规定。其中,0.15mm筛孔的含泥量应不大于3%,0.075mm筛孔的含泥量应不大于5%。对于不同用途的机制砂,其含泥量标准可能会有所不同。


  1. 地方标准

部分地区根据当地实际情况,制定了地方标准,对机制砂含泥量进行了规定。例如,上海市规定机制砂含泥量应不大于3%,广东省规定机制砂含泥量应不大于2%。

二、机制砂含泥量质量控制经验分享

  1. 严格控制原材料

机制砂的生产原料主要为石料,石料的含泥量直接影响机制砂的含泥量。因此,在原料采购过程中,应严格控制石料的含泥量,确保石料质量。


  1. 优化生产工艺

机制砂生产工艺包括石料破碎、筛分、洗涤、烘干等环节。在各个生产环节中,要严格控制含泥量。例如,在破碎环节,采用合适的破碎设备,避免石料破碎过程中产生过多的粉尘;在筛分环节,选用合适的筛网,确保筛分效果;在洗涤环节,采用高效洗涤设备,确保石料表面及内部泥沙得到有效去除;在烘干环节,控制烘干温度和时间,避免烘干过程中产生二次污染。


  1. 优化设备管理

设备是保证机制砂质量的关键。应定期对设备进行维护保养,确保设备正常运行。同时,对设备操作人员进行专业培训,提高操作技能,减少人为因素对含泥量的影响。


  1. 加强过程控制

在机制砂生产过程中,应加强过程控制,对含泥量进行实时监测。可采用以下方法:

(1)定期对石料进行含泥量检测,确保石料质量符合要求;

(2)在生产过程中,对机制砂进行抽样检测,及时发现问题并采取措施;

(3)建立含泥量检测记录,便于追溯和分析。


  1. 优化储存与运输

机制砂在储存和运输过程中,可能会受到环境污染。因此,应优化储存与运输条件,减少含泥量增加。具体措施如下:

(1)选择干燥、通风的场所储存机制砂;

(2)采用密封容器运输机制砂,防止粉尘飞扬;

(3)在运输过程中,注意防尘、防潮,确保机制砂质量。


  1. 加强质量意识

提高员工的质量意识,是保证机制砂含泥量质量的关键。企业应定期开展质量培训,让员工了解含泥量对混凝土质量的影响,提高员工对含泥量控制的重视程度。

总之,机制砂含泥量质量控制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从原材料、生产工艺、设备管理、过程控制、储存与运输、质量意识等多个方面入手。通过严格控制,确保机制砂含泥量符合标准要求,为混凝土生产提供优质的原材料。

猜你喜欢:冶炼自动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