艾炙的做法

艾灸是一种传统的中医治疗方法,通过燃烧艾绒对人体特定穴位进行热刺激,以达到调整气血、温通经络、扶正祛邪的效果。以下是艾灸的主要做法:

直接灸

直接灸是将艾炷直接放在皮肤上进行施灸。根据灸后皮肤的反应,又可分为瘢痕灸和无瘢痕灸两种:

瘢痕灸:

将艾绒制成麦粒大的艾炷,直接置于穴位上施灸,使局部皮肤灼伤后起泡化脓,最终留有瘢痕。这种方法适用于哮喘、瘰疬、慢性胃肠病等。

无瘢痕灸:

将艾绒制成麦粒大小的艾炷,置于穴位或病变部位上施灸,以患者稍感灼痛为度,灸后皮肤不起泡或起泡后不致诱发成灸疮,不遗留瘢痕。这种方法适用于虚寒轻证、网球肘、阳痿等。

间接灸

间接灸是在艾炷与皮肤之间垫一隔物,将艾炷点燃施灸。常见的间接灸方法包括:

隔姜灸:

用鲜生姜切成薄片,中间以针刺数孔,置于穴位上,再将艾炷放在姜片上点燃施灸。适用于因寒而到的呕吐、腹痛、腹泻及风寒痹痛等。

隔蒜灸:

用鲜大蒜头切成薄片,中间以针刺数孔,置于穴位或患处,再将艾炷放在蒜片上点燃施灸。适用于治疗瘰疬、肺结核及初起的肿疡等症。

隔盐灸:

用纯净的食盐填敷于脐部,或于盐上再置一薄姜片,上置大艾炷施灸。适用于治疗伤寒阴证或吐泻并作,中风脱证等。

隔附子饼灸:

将附子研成粉末,用酒调和做成附子饼,中间以针刺数孔,放在穴位或患处,上面再施艾炷施灸。适用于治疗命门火衰而致的阳痿、早泄或疮疡久溃不敛等症。

其他灸法

艾条灸:

将艾绒制成长雪茄烟状的艾条,点燃后熏灸人体穴位。艾条灸可分为温和灸、回旋灸和雀啄灸三种。温和灸是将艾条燃着的一端靠近穴位熏灼,距皮肤2~3厘米,适用于慢性病、风寒湿痹等病症;回旋灸是将点燃的艾条悬于施灸的部位平行往复回旋移动,适用于病变面积较大的风湿痛等;雀啄灸是将点燃的艾条于施灸部位上约3厘米高处,对着穴位像小鸟雀啄米样,一上一下地灸,适用于急性病、儿童疾患等。

温灸器灸:

将艾条切成小段,点燃后放入艾灸盒中,再将艾灸盒放置于人体穴位上。适用于腹部、背部比较平坦的部位。

注意事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