餐饮行业疫情防控怎么做

疫情对餐饮业造成了巨大的挑战,但通过采取一系列严格的防护措施,可以有效地降低病毒传播的风险。以下是一些关键的防护策略:

人员管理

掌握员工近期外出情况,包括所到区域、是否去过医院、是否接触疑似患者等,并做好汇总登记。

对员工到过疫情发生地区或与疫情发生地区人员有过接触等情况,应及时向当地防疫、社区、街道等相关部门报备。

每天对在岗员工进行晨检记录,包括体温检测和健康监测,如发现异常症状应立即停止工作并及时就医排查。

在岗员工应配戴口罩上岗,并及时更换口罩,普通一次性口罩佩戴不超过4小时,N95及其他同等或以上规格口罩可根据说明书要求更换。

员工除戴口罩外,还应加强洗手并增加消毒频次,严格按照六步法洗手。

建议员工每人有两套工作服以便交替使用。

餐具、工具和布草管理

确保餐用具严格清洗消毒后使用,厨房内使用的器皿在每次工作结束后及时清洗消毒。

餐厅里使用的布草可以高温蒸煮15分钟以上进行消毒,或在75℃热水中洗涤30分钟以上。

每天应对外送餐食的保温箱等进行清洁消毒,建议每天消毒不少于3次。

对冷冻冷藏和保鲜设备应进行检查、维护保养,并确保清洁卫生。

店内应配备有抑菌作用的洗手液和手部消毒化学品。

环境管理

加强就餐场所和加工场所的空气流通,增加空气过滤器的清洁消毒和更换频次。

保持餐厅内环境整洁,及时清理垃圾,保持大厅、电梯口和收银台等区域环境整洁。

洗手间应通风良好,洗手设备正常运行,配备洗手液或肥皂,有条件时建议在收银台配备免洗手消毒剂或感应式手消毒设施。

食材管理

选择合法合规的供应商,确保食材来源安全可靠。

对采购的食材进行检验,确保食材新鲜、无污染,避免使用进口食材以减少疫情传播风险。

食品加工区域应保持清洁卫生,定期进行消毒,遵循食品安全规范,确保食品加工过程中的卫生安全。

食品储存应遵循先进先出的原则,避免食材过期或变质。

加工管理

员工在加工食品时应佩戴口罩、手套等防护用品。

遵循“三净”原则,即原料净、操作净、设备净,确保食品卫生安全。

食品加工过程中避免交叉污染,生熟食品应分开存放和加工。

配送管理

提倡无接触配送,外卖配送员应佩戴口罩、手套,并定期消毒配送工具。

配送过程中应确保食品密封包装,避免食品直接暴露在环境中。

合理安排配送路线和时间,减少配送过程中的风险。

客户管理

要求客户佩戴口罩并进行体温检测,体温正常方可进入餐厅。

提供免洗洗手液或消毒液供客户使用。

控制餐厅内人数,避免拥挤,保持适当的社交距离。

内部管理

餐饮服务单位负责人是疫情防控第一责任人,应制定企业内部疫情防控工作方案和应急处置预案。

加强员工培训和应急演练,确保所有员工熟悉疫情防控工作方案和应急处置预案的责任分工、环境卫生、应急处置等工作要求。

建立员工健康档案,记录每日出勤人员姓名、身体状况、工作岗位、居住地址等信息。

加强集体宿舍管理,做好防护和清洁消毒,有条件的尽量安排员工单独居住。

通过以上措施,餐饮业可以有效降低疫情带来的风险,保障员工和顾客的健康安全,同时维持业务的正常运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