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驳岸做法

驳岸石的做法主要分为以下几种:

浆砌块石驳岸

基础处理:块石驳岸应坐落在坚实的基础上,若为松土、淤泥土或回填土,则需进行加固处理。

砌筑方法:外侧干砌、不留浆,内侧浆砌。砌筑前应清除块石表面的泥垢等杂质,并确保块石质地坚硬、无风化剥落和裂纹。

基础与灰缝:混凝土基础应浇水湿润,块石也应湿润阴干备用。砌筑时采用交错组砌法,灰缝应不规则但外观整齐。砌筑前应检查基槽的尺寸和标高,清除杂物,放出基础的轴线和边线,立好基础皮数杆,并拉准线。

自然式驳岸

叠石岸:使用太湖石或黄石,参照叠山原理,利用石料的形状、纹理等特点,临水叠砌成层次分明、高低错落的效果。这种驳岸在立面上凹凸相间,在平面上曲线流畅自然,并能与园中假山布局相协调。

水平层状结构:选择水平层状的山石,用贴临水面的叠石形式进行砌筑,以达到扩大空间,形成水面涨漫的平远意趣。

竖向层状结构:为了取得与周边景物造型的一致,或造成水位低而山脚高的意境,常叠置以竖向为主的山石驳岸。在选择露出水面的山石造型时,采用石块的坚向叠砌。有时也可将横竖方法结合起来运用,形成竖与横的对比,并使崖壁自然过渡到池面。

植物与非生命植物材料结合

自然驳岸:通过使用植物或植物和非生命植物材料的结合,减轻坡面及坡脚的不稳定性和侵蚀,恢复为自然河岸或具有自然河流特点的可渗透性的驳岸,同时实现多种生物的共生与繁殖。常见类型有景石驳岸、缓坡驳岸和松木桩驳岸。

硬性驳岸

钢筋混凝土结构:这种驳岸采用钢筋混凝土结构,具有较好的稳定性和耐久性,适用于水位较高或水流较急的区域。

软性驳岸

无钢筋混凝土结构:这种驳岸通常采用自然材料如石材、木材等,通过叠石、堆石等方式形成,适用于水位较低或水流较缓的区域。

在选择驳岸石的做法时,需要根据具体工程要求、地理环境、景观需求等因素进行综合考虑,选择最适合的做法以达到最佳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