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础测绘知识
基础测绘是指 为了提供基础地理信息而实施的测绘活动。其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建立全国统一的测绘基准和测绘系统:
这包括大地基准、高程基准、深度基准和重力基准,以及大地坐标系统、平面坐标系统、高程系统、地心坐标系统和重力测量系统。
进行基础航空摄影:
通过航空摄影获取地表影像,详细记录一定区域范围的地物、地貌特征及其相互关系。
获取基础地理信息的遥感资料:
利用卫星遥感技术获取地表和地下的信息,作为基础地理信息的重要来源。
测制和更新国家基本比例尺地图、影像图和数字化产品:
包括1∶100万、1∶50万、1∶25万、1∶10万、1∶5万、1∶2.5万、1∶1万、1∶5000、1∶2000、1∶1000、1∶500等多种比例尺的地图。
建立和更新基础地理信息系统:
通过集成、存储、检索、操作和分析基础地理信息数据,生成并输出各种基础地理信息。
基础测绘成果包括基础控制测量数据、基础航空影像、卫星遥感影像、基本地图、基础地理信息数据库等,这些成果用于支持社会经济发展和国防建设。
基础测绘是公益性事业,国家对基础测绘实行分级管理。国务院测绘地理信息主管部门会同国务院其他有关部门和军队测绘部门组织编制全国基础测绘规划,报国务院批准后组织实施。地方各级测绘地理信息主管部门则根据国家和上一级的规划及本行政区域的实际情况,组织编制本区域的基础测绘规划。
基础测绘设施包括永久性测量标志、测绘仪器及作业装备、计算机软件、硬件及网络等基础设施,用于支持基础地理信息的获取、处理、存储、传输和分发。
总结来说,基础测绘是确保国家和社会在规划、建设、管理等方面能够准确获取和使用地理信息的重要活动,其成果广泛应用于多个领域,对于国家的现代化建设和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